农道思考

钟正洪:南山在我心(二)

2022-02-16   钟正洪

我出生在人民公社时期南县沱江边一个普通农家,从事三农工作四十余年。


落叶归根,是人们与生俱来对家乡的一种特殊情愫。我虽常住长沙的枫村岸,人还没退休,心早已回到养育我的那方故土。从2015年开始,回乡调查研究,2016年带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国家试点任务,回到家乡,以南茅运河、沱江为界,在涵盖南洲、中鱼口、三仙湖、茅草街四个镇的育乐垸、15万亩面积的范围内,以“渔家姑娘(小龙虾品牌)”、“今知香(稻米品牌)”、“助农(数字农业品牌)”三大品牌为引领,以发展稻虾生态种养、培育稻虾两大产业为支撑,整合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高产高效创建、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行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展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其中,构想在南山村打造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湖乡特色的美丽村庄样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有想法,没办法。如:对大雁巷生态湿地如何更好的保护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基础体系如何构建?地方农耕文化如何去挖掘、去传承?这些方面,既缺先进理念和技术、又缺钱和人才。


机缘巧合,2018年,由孙麟同志领衔的农创农顺团队在南洲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省级试点示范,他们遵循一体化乡建理念,在为南洲片区新增1万亩高标准农田、引导当地农户适度发展稻虾生态种养的同时,在南山村开展集体用地整理,将零星分散居住的农户相对集中安置,再利用土地指标收益,对大雁巷进行生态综合整治,对村民居住环境开展风貌提质改造,对原村部拓展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村政务、商务、医务、文化、体育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构建以农道基金会牵头、多种社会公益组织联合的乡村相见公益平台,建设农道书院,凝聚社会公益力量,关注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开展捐资助学,培育创新创业小明星,送图书、送文化进村,通过体贴入微、平凡而不平庸的公益服务,春风化雨,浸润了人们的心田,增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温度和厚度。由此,我与农创农顺团队在南山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我们将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国家试点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无缝对接,双规合一,协同推进,从而构成了育乐垸乡村振兴建设一副较为完美的拼图,多方资源有效整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不仅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取得超预期效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一体化乡建“南县模式”,更为可喜的是农民群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了实惠,育乐垸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洞庭湖区乃至全省全国的一道靓丽风景,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南山与农创农顺团队的美丽邂逅,尽管过程也有曲折,但结局超乎意外的完美。艰辛并幸福快乐着的过程,成为我职场谢幕深刻而美好的回味。由此,我开始关注农创,贴近农道基金会,走入熬吧读书会。从熬吧乡村文化沙龙,我对农创的乡建事业、对其乡村的梦想和追求,用自己的视角,沉浸式地去体验,逐步触摸到了其在乡建路上砥砺前行二十余年的一些密码:农创之基,在于一体化乡建,把乡村作为未来的侈奢品,致力价值发现,倡导各美其美,将乡村建设得像乡村;农创之根,在于返璞归真,深植农耕文明,致力挖掘传承农耕文化,用活的文化建设有温度的乡村;农创之魂,在于熬。熬“是一种过程,是无言的疼痛,是精神的练獄”;熬是一种韧劲,“是坚韧不拔的刚强角力,是一息尚存的锲而不舍”;熬是一种坚守和舍得,“是万变之母,是成功之源”,黑夜熬出的是白昼,沙漠熬出的是甘霖,思想熬出的是灵光,岁月熬出的是人生黄金……。


我被这充满哲理的思想所教化,被其对乡建事业的追求、情怀、执着而充满创新创造、坚韧而朝气蓬勃的激情所融化。南山农道书院建成后,农创和农道基金会着手物色书院的首任院长,可能基于我是南县人,又是老三农工作者,亦或更多的是碍于情面或出于尊敬,孙麟理事长把我推到首任院长的位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此公益我没有拒绝的理由,何况是在自己的家乡,在南山。我深知,书院不论大小,都是讲究文化的地方,都是一方圣地。著名学者余秋雨讲,文化是苦旅。我不是个文化人,长期从事的是三农政策研究,但切身感受到了“爬格子”的痛苦,思考的痛苦。因此,我把退休比作脱离苦海。事物的发展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不经意之间,我才脱“苦海”,又入“熬吧”。人在黄昏,又开启一段新的探索与思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文化日益繁荣,种类繁多的书院、讲坛如星罗棋布。农道书院如何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生存发展,独树一帜?我认为,关键是在弘扬中华农耕文化上要有韧性和创新。韧性讲的是坚守,创新讲的是发展。具体来讲,农道书院究竟要办成什么模样?我认为,应该肯定的是,农道书院要名符其实,首先应是个以提供农村读物为重点,传播农耕文化的实体书院。但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不仅是个有形的院,也是个无形的院,是个没有围墙的院,它是一种特质,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教育现象,是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的胸怀有多宽,书院就有多大;我们的思想积淀有多深,讲台就有多高;我们的心在哪里,书院就在哪里。

 

中华农耕文化渊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农道书院弘扬什么样的农耕理念和文化?重心和着力点在哪里?一是崇尚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所反映的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滋养人类,教化人类,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协调发展。今天所倡导的我们同住地球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质上与道法自然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是崇尚乐道尚和。乐道尚和也是出自《道德经》,“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倡导乐观包容,修心养性,尊老尊贤,互帮互助,互谅互让,知和常乐,健康生活。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区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现代社区管理与传统的乐和理念相结合,引导人们开放兼容,阳光生活,建立互关互爱的和谐邻里关系,促进人们以更成熟的社会责任心,更文明的道德素质,注重行动,完善自己,惠及他人,优化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崇尚耕读传家。耕读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农家学派的读书人以耕读结合,“耕读传家”为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包含做人、行事、信仰诸方面的“耕读文化”。南北朝后很多家教一类书有耕读结合的劝导。《颜氏家训》“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章氏家训》“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俭与勤”。《训子语》“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陆游《示儿子》“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耕田可以安生立命,读书可以修身立德立人立业。耕读文化既是守耕文化,也是开放、乡贤文化。人们饱读经书、学富五车,闯荡世界,经商、办实业、执教、为官,无论怎么兴旺发达,不管走多远,不变的是心中对家乡的那处温柔。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寻根问祖,扶危济困,回馈故里,这是一种习俗,是一种家风乡风和传统。千百年来,耕读文化从最初强调自食其力,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到“耕读传家"、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读书劳动的身体力行精神与报效国家、服务百姓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壮怀激烈、先忧后乐的理想追求,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我们在实施全面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崇尚耕读传家,实质上就是要守住乡愁,守住耕读传家文脉,也就守住了优良家风,守住了乡风文明。

 

“三分种,七分管”,是农业管理的老生常谈,也适应今天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公益平台的管理。南山乡村相见小院、农道书院建成后,如何管理营运?我认为,首先,最根本的是增强南山村民主人翁的责任感,使村民把相见小院、农道书院真正当作自已的事情,群策群力,维护、管理、发展好;其次是推进经营管理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体书院与数字书院相结合,运用数字平台,吸收城市的先进文化和优质资源与产品,同时把村里的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和绿色产品输出去,使我们的书院成为城乡融合的平台,乡风文明的阵地,对外开放的窗口,链接世界的纽带和挢梁;三是应正确引导。对南山乡村相见小院、农道书院这样具有开创意义的公益样本,不能急功近利,而应久久为功,用时间作陪伴,细心呵护,真正摸清弄透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积累经验,稳步推进。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目前正值民族振兴、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借此,我衷心祝愿:农道之道越走越宽广!农道书院文明之树枝繁叶茂!南山的明天更美好!

 

壬寅年正月


(作者:农道书院总院长,原中共湖南省委农办  省农业委副主任  巡视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