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道思考

钟正洪:南山在我心(一)

2022-02-16

钟正洪:南山在我心

农道书院总院长 钟正洪

壬寅年正月

 

虎年春节,农道基金会给我送来新春祝福的同时,寄来一本散发着淡墨幽香的公益读本——《悠然见南山》。一品《悠然见南山》,把我带入回乡与南县的基层干部群众、与农创农顺团队、与农道基金会的志愿者、与社会志工们一道,默默耕耘在南县、南山一体化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那段注定平常而不平凡的岁月,激起我对故土故乡的无尽眷恋、对父老乡亲的无限情思与牵挂。

 

我与农道基金会、与理事长孙麟同志接触的时间不长,确切地讲,我们是相遇在南县一体化乡建的路上,相知在南洲镇南山村乡村相见公益平台的构建中。我见证了该书从策划到成书的全过程。该书实际上是深农创投、湖南农顺公司参与南县一体化乡建的实战复盘,也是农道基金会志愿者和社会志工的工作日记。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关于农村土地、产业、文化、金融、社会治理等一体化乡建的理念;真实地记录了与时间作伴、扎根乡村、苦其心志、砥砺奋进的心路历程;客观反映了敬畏天地、尊重自然、以民为本、致力把乡村建设得像乡村的那份韧性与坚守;充分展示了寄情田园、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搭建新型农民书院、挖掘农耕文化、聚合公益力量、活化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那份付出与挚诚。特别是孙麟理事长,在炎炎夏日,一段时间,放下所有,远离城市的喧嚣,自卷铺盖,自备伙食,到南洲住农家屋,吃百姓饭,行农耕事。


迎着晨曦,卷起裤管,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扶田坎,搭瓜架,浇茄子,种苋菜,虔诚地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教化;夜幕降临,伴着月光与蛙鸣,与留守老人对酌聊天,心与心的碰撞,亲身体味失独老人的那种清闲自在、那种孤独与凄凉。由此,有感而发,从灵魂深处发出不同寻常的乡村呼唤: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土地价值体系,实行取之于地,用之于民;乡村建设既需要坚守的“人工”,也需要新型的“智人”;建设乡村要活化传统文化,要用活的文化建设有温度的乡村;要另眼看乡村,城里人到乡村,既要当作一种旅游,又要作为一种“串门”。到乡村串门是一种习俗,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新的生活;让城乡在串门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快乐,在快乐中融合,在互动中协同。我被这带着泥土的芬芳、融入了农民智慧的新型乡村治理理念所折服,被其对土地、农民、农村的一往情深和大爱无疆的精神所感动,被其致力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营造乡村清新自然美好生活的激情所感染。因而,自觉不自觉地由一个老三农工作者,逐步转变为农道公益的志愿者、农耕文化的义务传播者。

 

南县南山无山,却有山。

 

南县地处洞庭湖中央,是由洞庭湖和长江千百年泥沙冲击淤积而形成的沉积平原,是洞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南县无山,南山村是南洲镇的一个近郊村,也没有山。现有国土面积13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多人。小时候,我常听左邻右舍的老人摆谱,南县建制时期不长,是一块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据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地壳构造运动,这里沦陷为泽国。唐宋时期,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石首藕池江堤溃决,因年久失修,长江洪水泛滥,夹带大量泥沙从藕池溃口倾泄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1874年),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因地处北洲之南,当地群众称之为“南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划割华容、岳阳、汉寿、沅江、安乡、常德六县交界辖地,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撤销南洲厅,改为南洲县,次年六月八日由内务部更名为南县。


南县属中国南方典型的沉积平原湖区,处在世界水稻生产黄金带,湖塘密布,河渠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抓一把湖土,肥得流“油”,种什么,得什么。在昏庸无道、民不聊生的旧时代,在那个对于普通百姓吃碗白米饭是一种奢望的日子里,那些“上乡”人、那些三山五岳去闯洞庭湖的人,都认为南县是一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作田人的天堂,到南县,不仅能捞到雪白的大米饭吃,还能来到一个由湖隔绝的世界,作得一块肥田,过得一个清静的生活。为此,成千上万的冒险家,怀惴梦想的创业者、浪迹天涯的打工族、生活无助的流浪汉,不顾千难万险,无惧惊涛骇浪,前仆后继,有的舍弃身家性命孤胆独行,有的三五结伴,有的拖家带小,蜂涌而至。一些豪强劣坤,靠打家劫舍,占湖围田,成为雄居一方的霸主;一些投机商人,依附权贵,盘剥鱼肉百姓,成为家财万贯的富翁;有些靠机缘巧合,攒得几十亩簿田,勤扒苦做,省吃俭用,成为了当地土财主。但也不知有多少人,梦断洞庭湖,连同尸骨喂了鱼。大多数侥幸熬过万难、躲过千劫、闯过几百里洞庭、走出围城、入得南洲垸的人们,方才如梦初醒。在旧时代,南县虽偏居洞庭中央,但不是世外桃源;这里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里虽没有山,但在老百姓心里,梦想过上耕者有其田、丰衣足食、安逸自在的桃源生活,却是一坐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山。

 

南山村原名南施村,村中有一处保存着洞庭湖原生态风貌的湿地叫大雁巷,过去这里是个蒿草芦苇从生,白鹭、野鸭、水迷子落脚的地方。虽然村子离县城不远,但长期以粮为纲,生产单打一;走的是泥巴路,雨天一团糟,晴天像把刀;吃的糠菜半年粮,碱菜伴清汤;住的是茅草屋,三堵破墙,四面通风。为了祈盼把苦日子熬出头,解放初期,村里人一合计,把南施村改为了南山村。在中国,取名“南山”的地方很多。大摡这里的人们将村名改为南山,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俗套。南山寓意丰富,是王维的“中岁颇好道,晩家南山陲”,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杜甫的“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是柯丹邱、洪楩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更名以后,南山村人希冀,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像南山,清新阳光,蓬勃向上,兴旺发达,福寿康宁。

 

南县南山农业农村之蝶变、是湖南中国农业农村蝶变之缩影。

 

南县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伴随着共和国的新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南县农业农村悄然变化,但真正诱发历史性转变的是,实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近七、八年。这些年来,南县县委政府几届班子,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抢抓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放手放胆,解放思想,大手笔、高起点,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以大力发展生态稻虾产业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乡村振兴这根主线,推进乡村振兴规划与国土空间利用规划两合一,开展生态生产生活三融合,实行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四驱动,坚持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措并举,统筹谋划,系统集成,示范引领,分类指导,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于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有力,县域发展厚积薄发,由沉寂多年、黙黙无闻的一般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小龙虾产业由过去名不见经传,到挤身全国前三强;“渔家姑娘"小龙虾品牌深闺出阁,成为“红色经典",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南洲稻虾米挺进巴拿马世博会,荣获米类金奖,香飘海内外;“助农"数字,服务三农,成为全国数字农业新样本;南山稻虾、罗文涂鸦,别开生面,成为环湖农旅生活新体验。整个县域农业农村开始呈现历史性蝶变: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的苦力型农业,逐步转变为健康型农业,一些农业田园既是生态绿地、生产宝地,又是康养福地;由过去家庭型农业逐步转变为社会型农业,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种类繁多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既有“套餐”服务,又有“点菜”服务,农业生产成果凝聚了社会劳动;由单纯的体能型农业,逐步转变为体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农业,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有的农业生产可以足不出户,智能替代;生产管理、质量溯源可以实现网上平台掌控;由封闭传统的村落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农村管理。


水电路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基础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通开;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为骨干、以村民互助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公益力量为补充,齐抓共管的新型治理体系逐步形成;街道社区管理与村庄管理逐步并轨,村民服务实行窗口一站式办理,村庄垃圾分类,集中处置,城市文化下乡,做健美操、跳广场舞、散步、健身成为农村生活的新时尚;数字乡村改变农民生活,通过数字平台,拉近了城乡生活空间,城里人可以在网上乡村旅游,乡里人可以在网上周游世界。

 

如今的南山村,地还是那块地,山也没有山,但不是“南山”,胜过“南山”,已成为南县、成为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现在走进南山村,万亩稻虾田园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柏油路连村入户,农舍像林荫花园中的连排别墅,一栋村里的老猪栏变成了留有时代印记的农道书院。大雁巷变成了生态景观湖,取名为琴湖。“南山琴湖胜天堂,垂柳依依春日长。清荷雨默笙箫起,不休莺语醉梦乡。”这是如今琴湖的现实写照,已成为人们赏荷摘菱、作画攝影、垂钓漫步、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好处出,成为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原来独立的村部也已拓展成集村政务中心、商务中心、医务中心、文体中心和农道书院五位一体的文化广场,村里的宣传队不仅传统的地花鼓跳得蹓蹓跶转,而且还吹起了西洋的萨克斯。


全村土地实行了整村流转,村民从一亩多土地的捆绑中解放出来,不仅获得了土地转包经营收益,有的能就地打工,有的外出创业,有的经商搞三产,办起了农家乐。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小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满满的收获幸福感印记在村民的脸庞上,荡漾在人们的欢歌笑语中。虎年春节前夕,应南山村支书赵志祥的要求,我触景生情,送南山父老乡亲一副联。上联是:稻香虾肥此处饶有农家乐趣,下联是:水抱林环其中别具书院味道。横批:悠然南山。

 

我与农道的缘,是南山的缘,也是乡村的缘。

推荐内容